告别线性化思维的申请
时间:2015-09-28 浏览次数:
大概每一个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学生,都会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考试的洗礼。于是,我们在思维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简单的线性化思维,在升学的时候特别是这样。我们习惯于,我考上了多少分就能上怎么样的学校,或者说,我考多少名就是进步了多少,退步了多少。总之,分数就是我们能迈入好学校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足够的分数,我们就能迈入名校。反之,我们几乎没有任何途径去迈入理想的学校。
在此次申请的过程中,我充分意识到,中国和美国教育理念的差别,而在申请的过程中也要彻底地告别这种线性化的思维。一个好的咨询师,就是懂得如何帮助你去摆脱这种线性化的思维,懂得通过除分数等能定量考核的直观的指标以外的途径帮助你去争取到理想学校的录取,用一种“网状性”的思维去帮助你在众多申请者脱颖而出。所谓的“网状性”思维就是意识到各种各样的的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着的,而不是割裂的。如果说得到理想学校的录取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那么按照线性思维的推导,我们就应该把各种影响的因素割裂地看待,并且在认为这些因素就是取得理想录取的充分条件。按照网状性思维的推导,就会把所有的这些因素当成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细节,从而争取理性学校的录取。
简单的说来,线性化思维下的申请者,是一个被各种量化指标抽象了的数字,而不是人。网状化思维下的申请者,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学生,而不是数字。很明显,国外名校在寻找自己的学生时,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一堆抽象的数字,而是有潜力的人。翟小萍老师,最起码在我的申请过程中,就做到用网状性思维去帮助我拿到更好的学校的录取。
在接触翟老师之前,甚至说我在开始申请之前,我都是抱着一种线性化的思维去对待自己的申请的。当时,我的各项硬性的考核指标已经基本定型(GPA:3.5/5,GRE:verbal 640、quantitative 760、 AW:3, 托福:106),我自己心里面不停打的算盘就是我的GRE和托福都考得相对较有竞争力,这样子的分数应该能把我送进我的dream school, UIUC了吧。在翟老师的指导之下,我开始了学校的申请和文书的准备工作,我才知道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国外的大学在评审各个学生的申请材料时,往往会参考以下几个标准:本科阶段的GPA,GMAT成绩,工作经验等。但是,官方网站上往往会出现一句最为吊诡和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以上这些因素,我们并没有固定的标准,通常我们会通观全局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什么是综合素质呢?即使是用文字,恐怕也没有办法得出一个令到所有人都信服的解释。究其原因,就在于综合素质没有办法用分数等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这无疑就会使令到每一个申请者,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申请者感到困惑。
事实上,即使是翟老师这样在美国读过书、工作过的insider也没有办法给我们说清楚学校究竟最为看重哪个因素,但是她作为一个insider,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咨询师却是这样的兢兢业业带领我去逐步完善,务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最好,以打动招生委员会的人。
在文书的准备上,我和翟老师都经历了一段纠结的时间。纠结的原因有二,我的实习和其它社会实践经历相对贫乏。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翟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在申请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一个网状性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化思维。她很少对我说,这样子应该可以了。她说得最多的是,这样子会更好一些。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申请的过程中,在很多细节性的问题上要不停反复地修改,务求做到最好。
因此,我在翟老师的指引下,不停地回想自己的各种经历,不停地构想如何去回答学校提供的各种问题。在开始的时候,我的各种想法是显得如此地幼稚以至于经常会被翟老师打回头,重新构思。当然,翟老师也不停地引导我该往那方面去向,这些素材又会怎样地在申请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我就是在她的引导之下提供了各种文书的素材,进而完成了第一版文书的写作。
我本以为完成了第一版文书的写作,后面的申请最会快很多,我也不用那么纠结了。但是,翟老师还是坚持着她一丝不苟的态度。后面的每一版文书,我们都针对学校的要求做了修改。每一个学校的偏好还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申请一所学校时,都做过针对性的修改。这种修改也体现在推荐信当中,有些学校偏重于实践能力,有些学校偏重学术能力,因此,推荐信也要和个人陈述等文书密切配合。
对文书工作一丝不苟的翟老师,还不满意,还是把我的文书交给了她的美国同学修改。此版文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美国人写出来的东西确实用词非常地道,表达很简洁,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得到了新的一个层次的提高。很难说这版的文书在申请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事实上,这版的文书成为了我敲开我的dream school的其中一个敲门砖。
在后来的申请过程中,翟老师也不停地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打动录取委员会。她建议过我去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后来我也采纳了这个建议。她建议我去考取各种认证,以证明自己的quantitative的能力,不过这个建议,因为我自己的安排不当,没有成功实行。她还会查阅相关教授的资料,建议我阅读他们的研究著作,然后发邮件和他们套磁。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翟老师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认真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想法把这些学校看重的一些宽泛的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去提供给学生。这样,作为她的学生就不至于没有努力的方向,也不至于把自己上升的空间仅仅局限在几个抽象的分数。
从我的经验来看,抽象的、可以量化的各种分数,在留学申请中,对于录取来说,往往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仅仅是提供给录取委员会参考的一个指标。因此,我们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数上面。当然,不是说标准化考试的成绩不重要,而是说仅仅依靠这些分数是没有办法把你成功送入理想的大学的。因此,我们在申请的过程中,切忌一种简单的线性化思维,认为我做到了什么,人家就应该会录取我。事实上,人们对待自己的实习经验或者说工作经验也有可能会抱有这种线性化思维。在改变这种线性化思维的同时,在我看来,就应该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采取一种网状性思维。在申请的过程中,就应该从不同的细节去努力,去尝试,去展现自己并试图说服录取委员会,你就是那个他们想要的人。在申请结果出来以后,我也没有办法评估到底哪一个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也许当时我的文章没有发表,我也能拿到录取,但是人生哪能经得起那么多如果呢,况且是这颇为重要的人生关节点?
事实上,在留学申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偶然和不可控制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却又时常成为我们进入理想学校的绊脚石。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结为运气,甚至是有些诅咒意味的“命运”。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但是我们无疑就会丧失了争取名校的录取的主动权。外在的偶然因素不受控制,但是我们却能掌控自己。既然我们能够能动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