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学院申请谈

时间:2015-09-29    浏览次数:

吴靖  Jing Wu
Major: Business Operations
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worked at McKinsey Company and Intel Corp. before, Jing is a second year PhD student at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As co-president, he has a broad and long-term view on UC-CSSA. He manages a lot of skills and enjoys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24小时前,剩下最后两个program:Stanford University EE MS/PhD 和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MBA/PhD。凌晨3点芝加哥的电话,早上6点斯坦福的电话,加上各种求建议和论证,过去的12个小时,iPhone的满格电降到了红格,终于理解到了什么是4.15。不过到这份上,也该静下来了。
 
关于申请结果,电子方向拿到Stanford, USC, UMich和Maryland的Fellowship,商学院方向拿到Chicago, Kellogg, Berkeley和Duke的Fellowship。挺想去的几个学校:HBS、Stanford GSB、Columbia GSB和Wharton被拒了。而拿到的学校中,很早我就把不去的学校withdraw掉,然后一段时间在Stanford EE、Kellogg和Chicago GSB之间思考。
 
最后选的是Chicago University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MBA/PhD,major in operations, minor in economics & finance。
 
面对Stanford的EE,我反反复复做了很多斗争。原因很多:这是我的dream school,很多佩服的前辈们在这里,听过很多硅谷的传说,老师中诸多神一样的人物……我甚至能够想象自己继续读Stanford EE之后的道路——当老师,创业或者进入industry做技术,此外还有如consulting、finance、公务员的非主流道路。而在过去的一年,我慢慢规避了EE PhD的几条主流出路。当老师:我不是学究,不善于把一项technical detail做到极致;去创业:参加“清华-伯克利”GTE创业项目的最大收获,就是我对风险的把握不适合创业,倒是我喜欢站在VC的角度挑刺;做技术:又不是自己未来长久想要的,面对有潜力的新技术,我会很兴奋,但最先想到的是否可以被commercialize且有多大价值,而不是如果这项技术是由自己完成该有多好。
 
选择商学院的原因,主要还是想按自己的兴趣来。记得选择清华专业的时候,虽然对经管和建筑抱有很大的兴趣和希冀,最终我还是选了理工科中比较hardcore和flexible的电子。大学的几年里不止一次在反复思考,干嘛进电子受虐啊,要是进了经管或者建筑是什么样。结果大学快过完了,回顾电子的选择我很开心。4年前还有一个想法是“大学工科,研究生再学经管”,简单的说就是想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不管这个想法那时候多么幼稚和不明真相,结果到了今天,还真的要被履行了。
 
去商学院还有其它几点原因:
 
自己的性格外向,喜欢交流,有一点强势,喜欢从全局和高度想问题——这一点商科相比工科更好,不压抑天性。当然,全局和高度的倾向的同时务实也很重要,因此学术上钻深点多少避免自己过早务虚。
现阶段自己的兴趣太广泛,本科电子从wireless到CAD,实习从McKinsey到Portfolio,各种都碰。后来想,反正现阶段也没想明白这辈子要做什么,干脆把眼光放长远,不把命运放在导师和某一个项目上,30岁之前先积累知识的广度和方法的深度。
Industry的实习和与人交流的经历让我认识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理工科思维的长处在于严谨性和逻辑性,但是理工科类的人太坚持直线条的东西,习惯抵触模糊——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东西是模糊的。商科可以互补理工科思维,而PhD阶段即便是商科也对思维的严谨与逻辑有进一步训练。
本科几年让我有技术上的感知能力,既可以做技术上less rigorously偏向现实的市场工作,也可以做需要一定rigor的分析工作,工科与商科上交叉自然就到了针对技术和资源做operations的层面。
选择芝加哥商学院的一个原因在于老师很多都是EE、CS和IE出身,第一印象是很聊得来,和相同背景的人研究问题。另外,强大的Econ和Finance能满足我minor这两个领域的兴趣,最后,MBA与PhD两个degree也确实为整个program加了分——毕竟我没想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和长辈前辈的聊天中,也考虑过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未来能做什么。不管各种工作性质的表象如何,大致可以分到以下两类:
 
体制型:比如在国企和政府机构,这里人与组织是种依赖关系,能做出impact很大的业绩,原因是你有这个位置,能依靠体制和组织做事。优势在于——相对低风险、有保障和社会影响力,劣势在于——个体力量渺小,没你地球照样转。
市场型:比如企业家和明星教授,这种岗位上可以体现个人英雄主义,比如苹果不能没了Steve Jobs。优势在于——收益回报可能很高、有存在感,劣势在于风险大、第三方身份受制约。
当然,以上两个是两种极端,更多的工作性质处于两者之间,毕竟两种类型自然过渡,不存在明晰的界限。
 
清华有很多体制型人,在不同体制里都有往上升的途径,这些人才为维护一个社会秩序的进步与改良不断作出努力,在此过程中创造了价值。清华也有不少市场型人,有的是家族经商,见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认可这种方式,有的是对技术感兴趣,希望依托技术做实业。我是过渡态,从小父辈提供的生活环境是两种相对安稳的设定:高校和国企。虽然我天性喜欢尝试和折腾,但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身上多少带有痕迹。
 
对工科想转商科的同学,我想说几句建议: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要转学商科,自己是否有兴趣去了解,绝对不能停留在商科显得很热,或者经管类工作比工科赚钱上。工科出来可以做technical的工作比如技术创业,而商科是不行的。而在一家公司的层面,工科生也可以走上管理的岗位并能胜任。但如果考虑更广泛意义的商科,尤其是纯商的工作(资产管理或经济类),则须有严格的商科训练。
 
关于很热的经济和金融,似乎是对经管感兴趣的人都想碰的话题,我也开始抱着财经类畅销书翻。不过,对finance感兴趣的工科学弟学妹,我会首先问你是否上过finance的课,如果上过,我会继续问你为什么喜欢,甚至我会说不要对finance抱太大幻想——FE你比不过数学物理出身的,金融离实体经济也较远。我对与实体经济最接近的operations(运作管理)有兴趣,主要原因不是因为operations与工科很近(当然工科生一般对实体经济有一种内在情怀),而是从长远的考虑,实体经济比较有意思,是在创造一手价值。经济与金融,对于多数人,当作一种意识和生活态度就好,会诞生一批很成功的人,但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职业。
 
这几天的思绪可能太过于detailed了,摆脱纠结,我走过了这样几个过程:
 
不能光看学校的reputation和ranking(亚洲人很在乎这个),而要看学校的环境和特质(欧美人选校的方法)。比如斯坦福是创业的天堂,芝加哥是经济的圣地,宾大的学生多在讨论金融。
人生越往后走,学校的名声越不重要;选校只是短期的纠结,长期明白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更重要。
不要太过于完美主义,不要太纠结于细枝末节,有舍才有得,我很长一段时间在对比所得offer中不同学校老师的研究兴趣和论文,夸张时甚至想搞个加权模型设定若干变量来做决定,可能过个10年再来看这些细枝末节会觉得很没必要。
年轻时多做些对的事,而不是好的事。用流行的话说,PhD是一种经历,一种态度,一种生活品味。
而对于作出的选择,在芝加哥这样看起来peer pressure/support较少的地方,自己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不能陶醉在自己一点点技术背景上,最可怕的是技术上有点感知,对商科也只停留在感知而比不过行业内的人。所以必须在有技术的比较优势基础上,敢于和芝大本身做Econ、OR的人叫板。
其次,不能完全陷入商管的科班背景,4年的EE背景是一个优势,是通向实体经济的一扇窗,要保持敏锐不能丢掉。这里说的不能丢掉倒不是说要能做具体工程项目和写IEEE/ACM论文,而是说必须能看懂领域内的成果,能理解有判断。但是选择商科后,很难规避对技术逐渐停留在泛泛了解的层面上——这个倾向一定要警惕!
再次,时刻保持对几个industry的了解,PhD阶段模型虽然重要,做些偏向Game和OR的算法也未尝不可,但是要把精力focus在real problem上。在众多的real problem中,争取选定几个感兴趣的特定industry进行研究,这样研究既有理论模型的深度,又与实体经济挂钩,也为未来的一些industry内部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
最后,要多和朋友联系,毕竟芝加哥大学没有工学院,人也不多,东海岸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西海岸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大中间还分散很多地方,有机会多见朋友,海阔天空。
走到这一步,想到这么多,大学这几年来很多学长学姐们和同届的兄弟姐妹指教我很多,真的非常感激,现阶段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这些观点送给后来人。我没有期待所有观点都正确,希望其中有一些有益的看法,大家留言多argue吧~
 
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理想和兴趣的道路上,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价值。